端午在即,古风犹存。兴化属楚地,端午节,家家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挂钟馗画像于堂中。妇人以此与榴卉制成花环、佩饰佩戴,用以驱瘴。小孩则戴百色线镯,蹬虎头鞋,挂“蛋网”于胸前。餐备“五红”之菜,若虾、红烧肉、苋菜类。文人雅士则登海光楼屈子祠上香祭典,缅怀先贤。
至今,这些端午习俗,大多一直袭用。唯堂悬钟馗画像已不多见。或因画像之老艺人多作古或改行,加之而今居家多为商品房,现代装修,悬挂陈旧的钟进士像业已格格不入。而我家一直持续着这个习惯,可算一种情怀的重拾。这种情怀来自根深蒂固的童年,我小时候艺术种子的萌芽,与庄上的各类手艺人息息相关。记忆里,爷爷家每到端午前(并非一定要在端午当日),都会从箱子里把卷好收藏着的钟馗像铺展出来,悬于正屋大梁之上。画上的钟馗,穿着猩红的衣袍,嘴里咬着粗短的剑。袖口卷起,面目狰狞。黑色的朝靴下,踩着一只恶鬼。那凶狠的表情、鲜艳的色彩、夸张的动作,令人甫视之下,心头惊悚,顿生敬畏。而这幅精彩的“钟馗捉鬼图”就是我们村中最有名的扎纸匠“花芋头”画的。花芋头从来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但他喜欢捡拾各式各样的画报、包装纸,当然也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钟馗,然而到后来,专业学过艺术设计的我,接触过许多专业的画家,看过许多作品,但都不如花芋头画的钟馗带给我的震撼。
钟馗生得铁面虬须,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端午节悬挂钟馗画像的习俗由来已久。《燕京岁时记》载:“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钟进士画像,端午悬之以逐疫。”《清嘉录》中亦有记载:“五月,堂中挂钟馗画像一月,以祛邪魅”。
我之所以对钟馗如此念念不忘,除了幼学的浸润之外,亦有个人性格的因素。
如今,我依然保持着收藏有关钟馗题材的艺术品的习惯。早年间,如皋的王伯曾经赠送了一尊竹根雕琢的钟馗像给我,少了几分凶相,多了几分憨态,一直置于我的书房。每到端午,我也仍然延续爷爷的传统,在客厅悬挂钟馗像。这几年由于工作的缘故,再加上自己的确喜爱这些艺术,文艺圈的朋友渐多,先后收藏过兴化籍的青年美术家及摄影家龚为、盐城美术馆年轻的副馆长高正,以及南京的著名画家吕少卿、已故老画家魏步三等人所绘的钟馗画像若干。
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
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