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京日报消息,1922年3月26日,袁雪芬出生于浙江嵊县——至今已整整100年了。她的一生坎坷多舛,但她跳脱出负面环境,倔强地与命运抗争,出色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价值,为中国越剧乃至现代戏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誉为“一代戏曲伟人”。值此袁雪芬百年诞辰之际,又逢新越剧改革80周年纪念,我们认为,重提袁雪芬的价值,在当下的社会与艺术语境中仍然是极有启示意义的。
中国戏曲现代化的先行者
越剧诞生于1906年,最初在剧目和表演手段上主要模仿、学习京剧、绍剧、婺剧等传统剧种,而为了与那些剧种主要演绎的帝王将相故事以及宣扬忠孝节义等传统思想的路径相区分,越剧逐渐找到演绎婚姻家庭故事、关注女性情感和命运为主的发展路径,演出形态也从男班转型到全女班。
1942年的上海,在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艺术氛围中,袁雪芬没有就此沉沦。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现实触发了她强烈的民族情怀和爱国思想。在观看了话剧《文天祥》之后,她明确要创立一种有价值的艺术——让自己的演出紧贴人性和时代,对人生、社会乃至国家有所助益。一场影响深远的越剧改革发端了。改革后的越剧艺术树立了严肃的艺术态度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赢得了不同层次的新观众,朝着现代戏曲艺术行列大步迈进。袁雪芬发起的改革还迅速被其他志同道合的越剧艺人跟上,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变革潮流。袁雪芬在越剧改革中一方面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梳理,力求呈现两性平等、情感自主、婚姻自由等启蒙思想和现代理念;另一方面团结新文艺力量,编演具有时代意义和爱国精神的新剧目。
1946年5月,袁雪芬将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创作成为越剧《祥林嫂》上演,震动了整个上海文艺界。该剧表现一个受迫害农村妇女,临死之前向天控诉,呼喊公平,在当时的社会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祥林嫂》的演出受到田汉、许广平、欧阳山尊等进步文艺界和新闻界人士的称赞,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越剧从此以其严肃的、与时代同呼吸的艺术创作精神,走上了与新文艺合流的大道。
为了创造出一种高品位的现代艺术,袁雪芬决定建立正规的演出制度。她学习话剧,成立了剧务部,由编剧和导演引领艺术创作全过程。把话剧、电影的现实主义表演和民族戏曲的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以编导为中心,表演、音乐和舞美融为一体的创作集体,使越剧向着综合艺术的方向发展。戏曲的编导专职制度也由此开始。这不仅奠定了现代越剧的基本面貌,更为中国戏曲现代化尤其是地方剧种的现代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大大推动了中国戏曲现代化的进程。
永不止步的戏曲探索者
袁雪芬的名字是和越剧紧密相连的,她毕生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对现代越剧艺术体系的建构上。固然,越剧事业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如果没有袁雪芬这个高瞻远瞩的领导者,越剧难以在短短几十年内由一个乡村小戏发展为全国性大剧种。
在外部,她确立了越剧的演出制度,明确越剧艺术与社会人生的关系。而在越剧艺术的内在要素上,她与姐妹们齐心协力,共同解决了越剧的剧目建设、表演风格、唱腔音乐、演出形态和理论建设等问题,奠定了现代越剧艺术的演剧风格。其中她在涉及越剧艺术本体的表演和唱腔音乐等方面的亲身实践,成就卓著。
越剧的表演具有独特的个性,既不是追随生活化的写实艺术,也有别于传统程式化的戏曲剧种,清新自然,诗意盎然。这是袁雪芬等越剧艺术家长期有意识地在舞台上探索的成果。她博采众长,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加以融合、创新,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音乐唱腔是戏曲剧种的命脉。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时,袁雪芬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新的“尺调”腔后,被其他越剧演员吸收,不断丰富,发展成越剧的主腔,沿用至今。她的唱腔与真切细腻的表演风格相匹配,注重从表现人物性格和表达人物情感出发来区分唱腔层次,其演唱感情真挚深沉,委婉缠绵,被公认为“袁派”,是第一个形成流派的越剧艺术家。她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对越剧音乐唱腔的探索,她的流派还为戚雅仙、张云霞、金采风、吕瑞英等一批越剧演员所继承和发展,并自成一家。受“袁派”启发,其他越剧艺术家也有意追求自己的唱腔风格,越剧从而形成了缤纷多彩的流派艺术。这是观众喜爱越剧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袁雪芬很早便清晰地认识到越剧要进一步发展,应建立自身的理论体系。1985年,她退居二线后立即成立了剧院艺术研究室,集中了一批具有极高艺术造诣的编、导、演、音、美艺术家,包括吴琛、徐进、苏石风、顾振遐和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等,开始了艺术总结和研究。在她的筹划下,1988年又成立了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组成了一支由专家教授、研究员和越剧编导等组成的越剧理论队伍,先后编撰了《上海越剧志》《越剧舞台美术》《越剧艺术论》《越剧发展史》等越剧理论专著,初步搭建起“志、史、论”相结合的越剧理论体系。这些成果不仅属于越剧,亦属于中国戏曲,属于灿烂的民族文化。
德艺兼修的人民艺术家
袁雪芬的一生,真正地源于人民,从不脱离观众,致力于把最好的艺术和最真挚的情怀奉献给人民,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袁雪芬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为了分担父母的艰辛,走上了唱戏的道路。唱戏在当时被视为低贱者从事的行业,所以袁雪芬的选择曾经遭到身为私塾先生的父亲的反对,但她并未屈从于种种传统习见。在五光十色的大上海,她谨记父亲“认真唱戏、清白做人”的叮嘱,洁身自好,并立下规矩:过房娘、过房爷一律不拜,堂会不唱,礼物不收,请客不去。为摆脱纠缠,她以吃素为挡箭牌,以其超凡的毅力,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
她不慕权贵,不惧权威,她的心中只有艺术和观众。1995年起,袁雪芬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上任伊始,她即提出了“请客不到,送礼不要”的原则,并希望所有评委恪守这一原则,共同努力将“白玉兰”奖办成一个最公正、最纯洁的奖项。如今这一原则已成为所有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的座右铭,并作为一种优良传统保持下来。
袁雪芬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其冰清玉洁的高尚人格熔铸为一体,永远是演艺人员的楷模和典范。她是傲然凌霜的梅花开放在冰天雪地,又如灿烂的迎春花,热烈地绽放在无数越剧观众心中。
2011年2月19日,袁雪芬在上海与世长辞。此后的十余年间,昔日“越剧十姐妹”中的张桂凤、范瑞娟、徐玉兰、傅全香以及越剧大家王文娟、金采风等先后离世,越剧界进入了一个“后宗师”时代,越剧事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芸芸众生来说,百年也许意味着被遗忘,但对于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来说,百年正意味着其价值的沉淀及精神的升华。我们今天纪念袁雪芬,回顾她春蚕蜡炬般的人生,既是对她的深切缅怀,也望助力转型期的越剧和当代的越剧艺术家们,共勉,奋起。
作为袁派传人,江苏省剧协副、南京市剧协、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陶琪深情地说:“今年3月26日是恩师、人民艺术家袁雪芬诞辰百年,同时今年也是纪念越剧改革80周年,袁老师一生致力于越剧的改革和发展,我们缅怀她就是要传承她对艺术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对人民满怀深情的品格和精神。作为弟子将带领青年演员传承好老师的艺德,让袁派艺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