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苏州多人使用美白化妆品致汞中毒

据姑苏晚报消息,进入夏季以来,美白类化妆品一路走俏。然而近日,不少市民在使用了一些网红美白产品后,却出现了汞中毒,导致肾病综合征。专家提醒,宣称“美白立竿见影”的化妆品往往含有较多的荧光剂、糖皮质激素甚至是重金属成分,长期使用不仅会引起皮肤损伤,还会因重金属中毒而导致肾病综合征。

近期多人出现汞中毒

罪魁祸首竟是化妆品

二十多岁的张女士是一名窗口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形象要求较高。为了改善皮肤状况,从半年前起,她定期到一家美容院体验局部针刺、局部注射、外涂等美肤项目。张女士觉得效果不错,皮肤明显白了一个色号。然而近日,张女士突然出现了双下肢水肿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后,被告知尿蛋白指标偏高、血清白蛋白值明显偏低。医生为她做了肾脏穿刺后,确诊她为肾脏综合征。随后,张女士来到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职业病科医生周鑫为她检测了体内汞含量,结果显示,汞含量为正常值的三十多倍,明确了张女士为汞中毒所致的肾病综合征。

无独有偶,这两天,使用了两年多网红美白产品的市民小罗也被查出汞中毒。小罗常在抖音、淘宝等平台购买一款美白粉底液,一个月前,她开始出现脚肿、乏力、头晕等症状,在市五院职业病科检查后,医生发现她的症状是由于重金属汞中毒所致,于是让她立即停止使用目前的化妆品,并为她进行了驱汞治疗。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小罗浮肿、头晕等症状明显好转,各项指标也恢复了正常。

“近期,我们科室接诊了多名因使用劣质化妆品而导致汞中毒的女性患者。”周鑫介绍,这些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肢水肿、头晕、乏力、睡眠差等症状,进而被诊断为肾病综合征。

“美白立竿见影”不可信

对皮肤、器官均有损伤

记者在淘宝、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搜索“美白”产品,发现了数万条相关产品信息,其中美白面霜、美白面膜、美白防晒喷雾最受网友的喜爱,不少美白产品月销售量超过50万件。一些化妆品打着“明星同款”、“网红主播推荐”等标语,受到众多消费者的追捧。而在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上,化妆品也成了主播带货的热门产品。

“不少市民在购买化妆产品时,只关注宣传效果、人气及价格,很少关注成分。”市五院皮肤治疗中心医生李晶晶介绍,通常宣称短期内可变白的产品,往往含有较多的荧光剂、糖皮质激素甚至是重金属成分,长期使用可能会造成皮肤敏感、发炎,同时汞等重金属在人体内吸收蓄积,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器官损伤,如果孕妇使用该类化妆品并出现汞中毒,将会对胎儿造成巨大影响。

昨日,一名自以为患上了“白癜风”的患者来到市五院,李晶晶检查后发现,患者面部“黄白黑”相间,皮肤上有较多的白斑点、褐色雀斑。仔细询问后李晶晶得知,患者长期使用美容院推荐的一款祛斑霜,造成了面部点状色素脱失。这款祛斑霜是典型的三“无产品,没有明确的成分标识,对患者面部造成了不小的损伤。”李晶晶说。

还有不少人贪图便宜,自行购买所谓的“医用产品”,造成皮肤损伤。60多岁的张老伯在一家拼团网站上花了6块钱购买了一款名为“除痣灵”的产品,由于祛斑心急,张老伯拿着棉球蘸着药水往脸上擦拭,两天后他的脸上出现了不少条状黑印,李晶晶检查后,诊断其为面部皮肤化学灼伤。

化妆品监管App查真伪

三颤试验可检测汞中毒

“国家对重金属有严格的限量标准。”苏州市药品检验检测研究中心主任薛满介绍,按照现行的国家标准,汞的限量为1mg/kg、砷为2mg/kg、铅为10mg/kg、镉为5mg/kg。而在实际检测过程中,个别化妆品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情况。为此,薛满提醒消费者,不要相信“美白立竿见影”等宣传语,购买时尽量选择正规商家,查看商家的营业执照信息、相关票证、产品标签。购买进口化妆品时,要查看其是否有规范的中文标签,检查关键信息是否齐全,如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和地址、保质期、成分表、生产许可证号以及批准文号等。跨境电商或海外个人代购产品可能没有相关的中文标签,需谨慎购买。同时,消费者可以通过“化妆品监管”App进行查询。此外,消费者还需要保存好购买凭证和产品包装信息,如果发觉产品有问题,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维权。

如何检测自己是否已经出现了汞中毒?周鑫介绍,市民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进行“三颤试验”,轻闭双眼观察是否存在眼睑震颤、舌部震颤、双手震颤。同时,如果市民突然出现下肢浮肿、乏力、头晕、失眠等症状,也建议到医院进行重金属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