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隋”汤淳渊走了

一生拒绝在媒体露面的“莫文隋”汤淳渊走了。7月12日,南通大学退休教师、全国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汤淳渊老人因病去世。他的生前事迹、身后安排,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一位老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汤淳渊老人广为人知的事迹,在于他做好事不留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长期隐姓埋名资助困难学生、设立助学基金。在真实身份“暴露”后,老人一直远离媒体宣传和各类荣誉。他认为:“我做的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别人有困难,我就去帮助他。”在“深藏功与名”上,他与媒体近来报道的“人民功臣”张富清老人都堪称时代的高标。

汤淳渊老人鲜为人知的事迹,是他对身后事的安排。早在11年前,老人就手写了一份《身后事》,其中叮嘱家人:在他离世后,不发讣告、不添“寿衣”、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纪念)、不购骨灰盒、不保留骨灰,当日或第二日即行火化,将骨灰撒入狼山外口长江中……这“五个不”,是他选择的告别世界的独特方式,也是他留给人们的最后背影。生前奉献光和热,把满腔的热忱写入“莫文隋”;身后淡泊名与利,把人生的句号浓缩成“五个不”。汤淳渊老人的一生,是对“无我”追求的生动阐释。正因为内心“无我”,他才能以一名普通市民的“小我”,成就了感动中国、激励众人的“大我”,为人们留下了一份值得铭记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家彭荆风曾写过一篇短篇小说《驿路梨花》,礼赞了“好人激励好人,好人成就好人”的社会风尚。令人欣慰的是,在“莫文隋”精神的激励下,从南通到江苏全省、再到全国,都出现了许许多多做好事不留姓名的好人,出现了众多扶危助困、关爱他人的志愿者组织。尤其是近年来,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启动后,迄今全国已有万余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正如新华社述评所说,凡人善举“一件一桩折射美德阳光,一点一滴汇聚榜样力量”。

新的时代,需要更多“莫文隋”。在我看来,今天我们学习“莫文隋”、争做“莫文隋”,关键不在于是否留名,而在于是否向上、向善。不管是否留名,好人的身影都是对主流价值的身体力行,都是对社会公众的道德示范、价值传播。我们学习汤淳渊老人,未必都需要像他那样“深藏功与名”,但一定需要学习他的凡人善举,一定需要学习他的奉献品格。

作为博爱之都,南京近年来也活跃着各类好人的身影。他们中,有党员干部,也有普通市民;有白发老者,也有青年学子;有先进个人,也有优秀群体……为了报道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媒体还纷纷开设“南京好人365”栏目,面向市民展现南京好人的凡人善举。与此同时,从政府到社会还多方努力,积极营造关爱好人、扶助好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好人多多益善、好事多多益善。今天我们怀念和学习“莫文隋”,就是要见贤思齐、云集景从,让一个个“莫文隋”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引领、新征程的价值支撑。

来源:南京日报